【萌达育儿】生命的等待——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
时间:2014/10/9 17:38:05 来源: 作者:这是萌达永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做完早操后,静静地观看毛毛虫的瞬间,他们的观察是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在那些瞬间,他们生命里有着什么样的感悟。生命并不总是步履匆匆,需要多一份等待,需要“驻足”的时间。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散步,这个大概两岁的小孩,走着走着突然用手臂抱着父亲的腿玩耍,等他玩够了,他们才又向前走。过了一会儿,男孩又坐在了路边,父亲就站在一边等他。尊重孩子,并不是做什么不同寻常的事啊。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我们常常说“帮助孩子”,这个词,可能有一个潜在的用意就是“我替孩子做些什么”。我认为,帮助孩子的重点在于等待,这是生命的等待。
“十一”时和朋友去爬山,有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也在爬山。那个宝宝也就三岁多一点。他们和我们同时爬到山顶。一家人都带着野餐的东西,还有帐蓬、充气垫之类的宿营用品,他们把这些支好、铺好后便坐下来休息。宝宝走到离我们不远处的一块石板旁边,转了几圈,便蹲下来默默在看着。
我很好奇,走过去想知道他在看什么,发现他在看一只小虫子。那是一只长满斑点的小瓢虫。小虫在一个小洞旁边转悠,洞旁边有一圈小虫挖洞时捣腾出来的小土末儿。这个孩子在观察小虫是怎样活动的,观察得特别仔细专注。就在那只小虫刚要爬到洞里时,我悄悄靠近他,像孩子观察虫子一样观察这个孩子。
这时,奶奶过来了,一把抱起他。孩子的腿用力地瞪着,啊啊地哭喊。奶奶说:“哭什么呀,抱你过来我们要吃东西呀。”
我心里特别难受。老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更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如果说这时候给孩子帮助,最好的方式就是安静地蹲在一边,看看孩子在干什么。成人跟孩子相处时的等待太重要了,可惜这一点常常被我们遗忘。
一次户外活动中,小宇在木屋旁安静地来回走着,走着走着,来到一个被掏空棉花的小枕头边,拿起来,很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扔下,向沙坑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又掉脸看了一下枕头,然后来到沙坑。
他在沙坑里玩了一阵子重新折了回来,第二次拿起了枕头,非常仔细地从枕头开口处往里看,将手指伸进去,拽出仅存的一点棉花,撕了撕,摸了摸,再将棉花塞进枕头里,放回原处就离开了。
到了下午,我发现那只枕头已被他拿进沙坑里了,他努力寻找各种各各样、大小不一的小石子,专心致志地往枕头里面装,脸有充盈着满足和幸福的神色。
小宇在研究什么呢,发现了什么呢?获得了什么呢?对于这个具有混沌意味的问题我们不必过于探究。我们要探究的,是尊重他的研究、发现与获得。
与孩子相处时要给他们留下成长空间,控制自己时时处处的“帮助”欲望,安静地坐下来,仔细观察,等待真正需要帮助的时机,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键。
秋天到了,老师们带孩子外出。地上落满厚厚一层树叶,孩子们兴奋地在上面踩来踩去。回园时,小宇和大乐乐走在队伍最后面,走着走着,他俩停了下来,趴在一棵树下。我走过去,发现这两位男士正在拨开杂草,探下脑袋,既安静又专注地观察,长时间不动。
当他俩终于抬起脑袋时,我问在看什么呢?大乐乐说:“有个蚂蚱不出来。我说用手拍一下草,它就出来了。”他俩同时用手去拍,蚂蚱一下蹦了出来。两人既惊又喜,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什么是帮助?提前之一是等待——等待自己搞明白帮助孩子是需要等待的;前提之二也是等待——等待帮助的时机出现;前提之三更是等待——等待想清楚帮助的方式。
如果寸步不离地跟在孩子后面,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想帮,似乎不帮孩子做些什么心里就过意不去,其实反而让孩子缺失了一些成长机会。
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成人的角色是“靠后”的——靠后才能等待,等待才能清楚,清楚才能把握,把握准确了,能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