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达育儿】走出7大误区,轻松搞定宝宝吃饭问题
时间:2014/9/15 20:53:38 来源: 作者:宝宝吃饭,让你头疼了吗?
可是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
宝宝吃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摄取营养,同时还关系到行为的培养。
你觉得,把一定量的食物喂进宝宝的肚子就算解决问题?
不不不……
事实上,食物怎么吃进去,是个很关键的过程,对孩子行为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
关于吃饭的7个误区
1. 不要以吃饭量为结果,认为吃饭一定要达到量,达到量才可以得到能量,达到体重。家长要明白吃饭的方式更重要,要培养有规律的吃饭习惯。
2. 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吃饭的专注力,会诱导孩子 “乖,张开口,多吃点”,家长应该与宝宝同时进食,哪怕嘴里嚼着口香糖也可以。
千万不要边吃边说,让孩子明白这个时间就是吃饭的时间。否则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吃饭时就边说话边吃,或者要拿个玩具或看着电视才能吃,因为潜移默化的,孩子把吃饭的概念理解为“吃,玩,说”把这些行为加在一起等同于吃饭。
所以,家长在陪同孩子吃饭时也要成为行为的教育者,你也一起吃,一起咀嚼,示范给孩子看。
3. 如果孩子不想吃了,家长害怕吃不饱,硬想给孩子灌进去。这种强迫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一吃饭就不认真,有时扭来扭去,有时跑来跑去。如果孩子真不想吃了,家长应该停下来,留待下一次再喂。
4. 不要用大人的饭或者用其他东西诱导孩子吃饭,比如说,你吃一口,妈妈就给你吃个什么东西,或者可以去吃麦当劳等这些家长不希望孩子吃的东西作为孩子吃饭奖励的标准。如果家长许诺了又没有实现,孩子就会对吃饭产生厌恶。
5. 吃饭是愉快的行为,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很焦虑,弄得每次吃饭家长觉得是要打战,孩子认为是受折磨,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地吃饭。
6. 一旦孩子生病,尽可能不要把药物放到饭里面。比如说吃奶的孩子,我们尽可能不把药放在奶里面,如果是吃饭的,不把药放在饭里,因为药物总体来讲,味道是孩子拒绝的,看似在吃饭的过程中把药喂进去了,其实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对吃饭的抵触。
7.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和味道,家长要学会有机地将宝宝喜欢的食物与不喜欢的食物结合,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更多喜欢的食物。比如说孩子喜欢吃西红柿,不喜欢吃菠菜,那就可以巧妙地把西红柿和菠菜结合在一起喂,而不是吃一口西红柿,再吃一口菠菜,这样好像做选择题,孩子只会选择其一。这样做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偏食。
所以建议在一岁半之内尽量把食物混合在一起,比如说把粥、菜、肉、面条,把孩子喜欢吃的味道和不喜欢吃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逐渐养成喜欢这样的味道。
关于吃饭的2个注意事项
1. 食物含有一定的能量,食物吃得多,相对获取的能量就多。但是,不同的吃的方法会使能量在体内发挥的不一样。同样的食物,分两次吃和分五次吃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摄入食物的同时也要消耗能量。家长们不要觉得把一天的量吃完就可以了,尽可能以比较少的次数,把符合孩子预期摄入量的食物让孩子食用。
2. 孩子对吃饭是有个主观调节的,可能跟当时进餐的环境、孩子的情绪、食物的味道等都有关系,所以孩子自身会调控进餐的量。家长们要知道哦,每次孩子的进餐量可能会有20%的差距,所以不要像填鸭式地强迫每天、每餐吃同样的数量。孩子多吃一点家长不要紧张,少吃一点家长也不要忧虑,让孩子学会吃饭,而不是被迫吃饭。
孩子吃饭,只有把需要的营养素提供到了,同时喂养行为也培养好了,才能达到吃饭的目的,因为:
营养+行为=吃饭的效果
爸爸妈妈可以反思一下孩子吃饭的过程,要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吃饭行为。
越小的孩子,越要培养吃饭的行为习惯。
——以上方法选摘自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