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蒙特梭利的「放手」哲学
时间:2014/3/31 16:12:15 来源: 作者:几乎每个参观过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人,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愕:一间大教室里,一、二十个孩子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桌上工作,有的在卷地毯,有的在喂鱼,有的正在擦拭地板上的水滴,还有几个孩子专注的看着老师示范工作,另一位老师则退居在角落观察……。
这一幕和多数人对小小孩的既定印象大相径庭,原本哭哭啼啼,凡是都需要成人代劳的孩子,为何能像大人一般的热爱工作?期间的奥秘就是「放手让孩子动手做」。
放手让孩子动手做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是蒙特梭利最著名的名言。道出了放手让孩子做的重要。李家蓁老师认为蒙特梭利博士很精准的说出学龄前孩子的重要学习关键就是「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换句话就是「如果要让我学会,就请让我自己做。」这个很符合现在的「要理解,不要死记」的教学原则。幼儿时期是大脑快速成长期,为了让幼儿大脑神经元的连结更为迅速,让身体有更好的协调性,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多种不通过的刺激和无数次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透过动手做的过程,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警觉性会明显提升,使智力和体力至臻完善。
李佳蓁老师指出当孩子有内在学习冲动时,就会出现渴望自己做的念头和行为,这也就是孩子自发性学习的开始。此时,如果成人给与尊重,就启动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机制,孩子学习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中学到因果关系;而成人的任务则是陪伴和适时的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当孩子累积许多小小的挑战和成功经验后,慢慢推叠成丰厚的知识,不但王前迈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放手,从理清教养迷思开始
既然让孩子动手做如此重要,父母为何无法放手?李佳蓁老师认为父母不肯「放手」可能原因如下:
1.父母觉得孩子太小,因此实施保护。
2.父母的时间紧迫,自己代劳比较快。
3.父母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但孩子一出招,父母无法接招而放弃原本的想法和原则。
4.父母不确定放手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正面影响。
其实,父母会有这些想法,多数是尚未理清教养迷思所致。李佳蓁老师表示,父母最大的迷思来自没有认识到「成人无法直接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因为那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任务,成人必须尊重这个任务的实现。」李佳蓁老师认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不只是孩子在成长,也是父母的内在成长:「倘若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成长,那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成长。于是,就会给孩子过多的保护,迟迟放不下手。学习放手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是一个有能力的独立个体,打从心底的信任孩子,才能真正放手,否则很快就会再出手。」
此外,李佳蓁老师也指出有一些父母不关心学前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也就没有放不放手的问题。放手,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规范;孩子不需要阻碍,但需要关爱,父母不要在孩子不需要时出手,更不可以在孩子有需要时缩手。
预备让孩子动手做的环境
蒙特梭利说:「教育应该提供儿童一个环境,让他能发展大自然赋予的任务。」因此,蒙特梭利教育主张为孩子预备一个可以动手做的环境,提供符合孩子身高尺寸的桌椅、工具,以及满足孩子各项发展需求的教具。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示范工作后,就退居一旁一旁观察,既不干扰也不放任,只在孩子需要协助时提供帮助。李佳蓁老师表示,放手并非漫无目的的放任,因此,除了预备硬件环境之外,成人更需预备好放手前后的重要功课:
1. 放手前,先教孩子怎么做
「怎么站?怎么走路?怎么开关门?我们好像都会,但未必做的正确,因为从小没有人很正式、很认真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只是不断透过模仿他人,同时在被指正、被批评中,修正到合乎社会的规范。」李佳蓁老师表示,放手前教孩子怎么做很重要。蒙特梭利教育很重视「动作示范」这个概念,就是将一串复杂的连续动作加以分析,为孩子示范正确的作法后,让孩子经过反复练习,将复杂的动作展现出来。
有些人认为蒙特梭利教育按步骤操作教具过于僵化和局限,对此,李佳蓁老师说:「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尝试、模仿,都是重要的学习途径。给孩子方法、步骤,让孩子有所依据,孩子透过反复操作自然会去芜存菁、熟能生巧。当孩子能将10个步骤很顺畅的合并成5个步骤且能运用时,就表示孩子的能力更精准了。」以「舀」的动作为例,在孩子的认知模式里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和图像,孩子经由反复练习后,可以随着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独立、自信的基石。事情虽小,影响却不容小觑。
2. 放手后,让孩子完成活动周期
成人示范过后,是否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我探索、发现、修正,最终完成活动周期,考验着成人的耐性和智慧。李佳蓁老师说:「蒙特梭利教具设计概念上有一项非常有效能的自我学习机制就是「错误控制」。错误控制就是让孩子在进行教具操作时,可以自我发现错误进而自我进行修正.这样的特性可以增进孩子的区辨能力和推理能力,孩子的心智也会习惯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在学习上就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相对的,就能减少成人的干预和指正.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在自己没有发现错误之前就别指正,或是发现错误的当下就被指正.如果一个人可以自我发现错误而非自我修正,内心就能产生发现的惊喜感和修正后的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减少挫折,增进对自我的信心。」
李佳蓁老师表示,父母也可以在家打造一个让孩子动手做的环境,但更要能够耐住性子,给与孩子充足时间动手做,让孩子经由反复练习、自我发现错误、自我修正,直到完成活动周期,展露成就感的喜悦。「成人必须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观察、感觉孩子内在的变化,可能在完成工作的一抹微笑中,也可能再一个满足的深呼吸中。如果成人不当的介入和干预,就可能会打断孩子大脑网络的连结,学习的意愿也会跟着减弱。其实,每件事情都有自我教育的功能,只是成人较孩子先一步看到事情的后果,以致很快的出手,使孩子少了中间的体会过程,但这个体会的心路历程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动手」,成人学会「放手」
李佳蓁老师接触蒙特梭利教育已近二十年,她以自己的两个孩子作为实验对象,从孩子的学习成就、人际关系、自我照顾,以及自我的了解中,在此证明蒙特梭利教育「放手」哲学的迷人之处。李佳蓁老师提醒父母要学习了解孩子需求,给孩子成长机会。孩子要「动手」,成人就要学会「放手」。唯有放手,父母才会看见孩子能力和实力的展现;唯有放手,父母的收才能空下来为孩子的进步鼓掌叫好。「放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必须努力学习。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真正喜悦在于完成他年纪所能做的事情,儿童的真正满足来自对手边工作尽量最大的努力。」如何让孩子的成长之路没有障碍,考验着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放手」智慧。我们需谨记给孩子帮助而非阻力。
想了解更多育儿信息,欢迎关注萌达蒙特梭利教育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公众账号】输入:萌达蒙特梭利
或者扫下面二维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官方微博@萌达蒙特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