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达健康】天凉好个秋——春捂秋冻真的有道理吗?
时间:2015/9/21 15:08:05 来源: 作者:老人常说‘春捂秋冻’,“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春捂秋冻”这种说法的呢?对于孩子到底该不该实行“春捂秋冻”呢?
关于“春捂秋冻” 妈妈有话说
@加油宝宝2012: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是老一辈的说法,还是很科学可信的。
@辰辰乐园:春捂秋冻,应该是这样的,换季的时候,衣服不要猛加猛减,而且天气会不正常,不要给宝宝忙着换衣服,但要根据天气,家长自己把握。
@宝宝外婆: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民间的经典,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春秋之际,气温冷热还不太持之以恒,往往是冷中有热,热中透寒。特别是早晚温差更为明显。所以适当的捂和冻,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季节的温差变化的。
别让“秋冻”惹祸!你需掌握4个要领
要领一:掌握气温防突变
“秋冻”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秋季开始锻炼机体适应严寒冬季的能力。自然都是随着气候变化,耐寒训练也应循序渐进地实施。然而,当天气变化反常,气温急降时,如果你仍坚持“秋冻”,不给孩子保暖,势必会伤风感冒,体格差的孩子会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所以,家长一定要掌握气温变化,及时地给孩子增减衣服,必要时仍需适当保暖,不可一味地“冻!冻!冻!”要根据突变的气候,灵活掌握。
要领二:各项参数有指标
秋冻的时令指标:秋冻适宜节气是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从初秋开始就让孩子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锻炼。
室内外温差指标: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2-5摄氏度时,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容易感冒。
昼夜温差指标: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温差小于8摄氏度时,宝宝可以接受耐凉锻炼。一旦昼夜温差>10℃时,就应该给宝宝及时添加衣服了。
观察感受指标:如果宝宝面红、气喘、烦躁、多汗,表明温度过高,应降温减衣;反之,面色发白、手脚发凉、打喷嚏、流鼻涕、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表示过冷,应添衣加被。
要领三:不同年龄各有度
a.婴儿入秋后只需单衣薄被,且不要紧包紧裹,衣带要宽松,被褥需轻柔,便于宝宝肢体舒展活动;当室温降至20℃以下,可穿夹衣,盖夹被。在同样的室温环境中,尽量比大人减少一层衣被,因为孩子代谢旺盛,产热多。
b.2-3岁幼儿秋天宜穿纯棉贴身线衣裤,易于吸汗。随着温度下降,可单层加衣,不要给孩子穿化纤衣服,因为化纤衣服易产生静电,它会加重皮肤的干燥,而且化纤衣服不透气。
c.3岁以上幼儿活动量增加,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领上衣,活动时可穿单薄的运动服。
总之,秋季不要给孩子穿得过于厚实、严密,不要过度保暖,使身体容易出汗,那样反倒容易着凉感冒。
要领四:体质差异硬指标
宝宝体质是最重要的指标,即“秋冻”应因人而异。体质较虚弱的小儿不应实施秋冻锻炼,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贫血、营养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的幼儿,以及免疫低的小儿,因为他们对气候比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大时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实施秋冻训练。